時間:2017-04-28
4月26日,包括人大政協委員、質檢工商領導、專家學者、商家、媒體等在內的百余名成員現身阿里西溪園區9號館光明頂會議廳,他們此番并非再續討伐明教前緣,但來意可見一斑。
是日,正值第17個世界知識產權日,也是阿里集團首個“知識產權公眾開放日”,代表們應邀參加,從不同角度為保護知識產權、推動酒駕式打假建言獻策。此外,10名代表還成為了阿里首聘的“知識產權保護監督員”參與到阿里的知產保護、打假的工作中。
阿里平臺維權打假似乎創新不斷,此次活動更是調動多方面力量加入到打假的行列中。
在互動討論的活動現場與會者體感頗深,阿里平臺治理部收到許多感言,正如新晉“知產監督員”朱?。ㄖ袊ù髮W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)所言,監督員可調動身邊的力量共同打擊假貨,類似于“以人民的名義”共同打假,這項工作落到實處,不只是法律責任,更是道德層面的要求。
平臺知產侵權背后的癥結
2016年,阿里平臺發現有惡意投訴行為的權利人賬戶5862個,近103萬商家和超600萬條商品鏈接遭受惡意投訴,造成賣家損失達1.07億元。
惡意投訴只是平臺知識產權被侵犯的一角冰山。
平臺維護知識產權似乎永遠找不到抓手,假冒產品、仿品無孔不入,合法商標被惡意使用、搶注,原創圖片、文字、視頻遭篡改、冒用等等諸如此類的侵權行為不勝枚舉。阿里平臺開展知識產權維權行動始于2002年,十幾年來一如既往的堅持,侵權行為卻如百足之蟲,死而不僵。